网络学习空间是教师、学生共建并能在网络环境下互动共享的实名制教学、学习载体,是信息时代学生实现自主学习、探究学习、合作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手段,是教育信息化深入应用的发展方向。网络学习空间旨在创新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,促进教与学、教与教、学与学的全面互动,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模式。为了提升我院教师运用网络资源、网络平台、电子信息设备进行教学的能力和水平,创新人才培养模式,我院拟开展加强网络学习空间集中优化建设活动。具体内容如下:
一、建设时间
网络学习空间建设需长期坚持,每一学期任课老师都应及时激活相应课程或拷贝以往课程资料,进一步对所授课程进行充实建设。
本次优化建设的主要时段为11月8日-12月12日。
第一阶段: 11月8日-30日,集中建设;
第二阶段: 12月1日-5日,检查测评;
第三阶段: 12月6日-12日,反馈整改、总结交流。
二、组织管理
学院成立专项工作小组,对网络学习空间进行督查,并根据每门课程建设情况进行综合评分,反馈意见。
组长:叶宗宝 李辉
副组长:孙炜
主要成员:李志坚、史经霞、吴天钧、李海霞、刘阳、贺辉、张乐锋、芦敏、宋玉峰、龙筠君
三、建设要求
(一)本学期已开所有理论课程均应进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。课程覆盖率100%。课程号相同的课程(给同一个专业授课),任课老师为多人者,可建立教师团队共同建设。
(二)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后台的“统计管理”工具对所有建设使用的课程空间进行系统应用指标进行统计、管理。
1.课程完整程度(满分15分)
从课程封面、课程简介、课程章节等3个方面进行考察评价,每项5分,共计15分。课程建设进度需达到讲授进度,同时备1(呈现下次授课内容)。
2.课程的资源量(满分30分)
上传低于10个资源不计分,达到10个计15分,每增加1个资源计2分,最高得分为30分。(课程资源量包括:任务点数、视频数、音频数、图书数、文档数等。)
3.课程应用交互程度(满分55分)
(1)课程访问生均数(满分10分)
课程访问生均数5次以下不得分,生均数达到5次得5分,每增加1次加1分,最高得分为10分。
(2)课程试题数、试卷数(满分20分)
课程试题数20个以下不得分,达到20个得5分,每增加1个加0.5分,最高得分为10分。
课程试卷数1套得5分,增加1个加5分,最高得分为10分。
(3)作业发布量(满分15分)
作业发布3次以下不得分,3次得10分,每增加1次加1分,最高得分为15分。
(4)讨论、回复生均数(满分10分)
讨论、回复生均数5次以下不得分,生均数达到5次得5分,每增加1次加1分,最高得分为10分。
(三)鼓励老师们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与学生互动、布置平时作业或进行随堂测试,并将相关成绩纳入该课程平时成绩。网络空间活跃,建设和利用效果好、有创新特色的老师,可提供相应电子或纸质依据,最高可获附加分10分。
四、反馈总结与交流
各基层教学组织应充分重视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实用意义,在集中优化建设期间组织不少于1次专题教研活动,积极交流先进经验,查漏补缺,并做好活动记录。
学院将组织专人进行分数测评,并及时反馈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意见,对出现的问题督促整改,做好本次活动记录与总结、资料归档工作。
历史文化学院